
11月16日,为期三天的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会”)正式落下帷幕。深圳理工大学第二次以新型研究型大学的身份亮相高校展区,并主办本届高交会唯一一场院士论坛——深圳创新药发展论坛。
11月14日,深圳理工大学第三届曙光科学节正式拉开帷幕。延续前两届的传统,本次活动再次成为学生探索学术前沿的起点。14名参赛选手整装待发,演讲内容囊括新能源、人工智能及脑机接口等多个尖端科技领域。
11月15日,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高交会”)院士论坛——深圳创新药发展论坛暨重大项目签约活动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18号馆207会议厅落下帷幕。

近日,深圳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助理教授梁国进联合香港大学等团队,在国际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最新成果,首次将“水合簇尺寸筛分”作为跨膜传质的工程化准则,并据此设计出亚纳米孔道的离子-分子筛膜(ZMC-IMS)。该膜可以选择性截获体积更大的水合离子簇、显著降低随迁水与多碘阴离子活性物质的穿梭现象,从根源上缓解水系锌-碘液流电池长期失效难题,为长时储能提供安全、低成本的新路径。 该研究由梁国进和香港大学教授支春义担任通讯作者,香港城市大学博士生魏志权为第一作者。

10月14日,深圳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副教授白杨联合云南大学教授张文华、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杨光,在国际顶级材料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最新成果,创新性地引入新型配体盐酸丙二脒(MAMCl),成功攻克了宽带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与稳定性的核心难题,推动全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突破至29.0%(认证值为28.06%),为新一代光伏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关键基础。

9月30日,深圳理工大学学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最新成果,阐述了在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ECR)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他们通过一种载体几何工程创新策略,像“摆棋子”一样精确控制催化剂中铜单原子的间距,构建出一个高效的“原子级工厂”,将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清洁能源甲烷(天然气主要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