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下午,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来到深圳理工大学,在深圳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朱迪俭的陪同下一起走进曙光书院,参与书院的“名师餐会”特色活动,与21名本科生畅谈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青年志气与理想等。

王树国深耕高等教育领域多年,他结合自身的丰富经验,与学生们分享了对未来高等教育,尤其是对新型研究型大学诞生的思考。他谈到,当今时代正处于一场前所未有的新技术革命浪潮之中,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已迈入全新阶段,而原有的知识架构逐渐显现出局限性,学科交叉融合成为构建新知识体系的关键路径,新型研究型大学正是顺应这一时代需求而产生的。

“新型研究型大学肩负着在新技术革命潮头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重任,其‘新’不仅体现在知识体系的创新上,更体现在对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王树国说。
当有同学提问“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能否缩短学生的培养时间”时,王树国回答道,“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人才也不是单纯地让学生积累知识。AI是获取知识的工具,我们可以利用好它进行高效学习,但它不应该是支撑我们的‘拐棍’。我们可以借助AI的力量,但更多的是要靠探索,实践才是知识更新的最好途径。”
在探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时,王树国认为,学习是一种“充电”,而25岁至35岁这一年龄段则是释放能量的黄金时期,因为这时的学生最具创新、活力和激情,是“破茧成蝶”的好时候,应当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于实践,释放出最大的能量。
还有同学特别关心新型研究型大学学生的成长轨迹和发展规划,王树国以一所海外院校为例,介绍了该校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他说,该校在招生时非常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兴趣特长,会询问学生是否有改变世界的想法,以及打算用什么方式改变世界;入学后,该校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学生在这种模式下,明确了学习目标,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他借此鼓励深圳理工的同学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束缚。
“学历固然重要,但能力和综合素质才是决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王树国鼓励同学们要多了解、观察、理解世界,开阔眼界和胸怀,以开放的眼光拥抱世界,“希望同学们认识自己的能力、兴趣、潜力所在,多尝试,不要怕失败,去做最好的自己!”



深圳理工大学采用学院、研究院、书院“三院一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书院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助力学生全人格发展。
书院自2021年开始创办“名师餐会”活动,每一次都邀请学术导师、生涯导师或校外名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至今已累计举办了近50场,约有100位名师参与其中,覆盖学生约600人次。
每一场餐会活动都是一场小型“思想峰会”,搭建起连接学生与大咖的沟通桥梁,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在餐叙间亲近大师、汲取智慧、触摸前沿、启迪思维的宝贵平台。
• 朱迪俭党委书记以亲身经历勉励学子珍惜大学时光、主动探索、厚积薄发,强调大学是“立德树人的黄金期”,鼓励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进步和民族复兴大业中;同时要根据自身兴趣,不断探索,挖掘潜力。

• 樊建平校长与学生深入探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国家战略,鼓励学子们锚定科技前沿,勇担时代使命。餐会后,樊校长倡议组建“曙光梦想家”微信群,定期推送和讨论全球科技动态与前沿技术,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 赵伟教务长结合跨文化管理经验,指出书院教育中的跨文化沟通能力、领导力、合作能力等软实力是未来个人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他鼓励学生“在兴趣中寻找科研坐标”。

•生命健康学院院长、讲席教授叶克强介绍了其研究领域,回忆在中国成立生物医药公司的历程,表示应重视科研与商业结合的价值,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鼓励同学们多接触优秀的人群,消除神秘感、打破光环,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心里。”

•作为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Victor Ambros的首位博士生,合成生物学院杰出教授刘重持表示,她将继续在草莓分子遗传和果实发育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推动合成生物学在农业中的应用,并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

•美国史蒂文斯理工学院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主任宋敏结合DeepSeek的兴起讲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他表示,“人工智能时代,同学们要抓住机遇,利用AI应用提高效率,创造价值;同时要结合科技发展趋势选择发展方向,力争在未来的发展中掌握主动权”。

•美国汉密尔顿大学William R.Kenan荣誉教授、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前院长靳洪刚与美国汉密尔顿大学荣休教授、澳门大学马万祺罗柏心书院创院院长许德宝结合在美国近30年的教学经验,探讨了博雅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并与同学们围绕语言学研究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完成亚洲首例造血干细胞基因治疗、成功挽救了异染性脑白质退化症患者的生命的合成生物学院教授连祺周,为同学们介绍了从临床医生到科学家的科研经历和对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展望,他鼓励同学们多接触前沿科技,并期待打造深圳理工特色学科。

在这一方小小的餐桌上,在轻松的餐叙氛围中,同学们可以毫无拘束地提出问题——从学术困惑到人生规划,从专业选择到社会热点,老师们一一耐心解答。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让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大师的风范和思维方式,打破学术的神秘感。
当然,同学们接触大咖的机会不仅仅有书院日常举办的“名师餐会”活动,上学期,学校还邀请了2位诺奖得主、1位图灵奖得主、1位世界冠军、1位外国前总统和多位院士走进深圳理工,与他们进行了小范围面对面座谈交流。
在深圳理工,本科生与大师的零距离对话仍在继续,他们共同描绘的,是中国高等教育迈向未来的生动图景。